这是记录自己关于计算机相关专业保研/推免认识和经历的系列文章。
本文是第一篇,着重讲解与保研/推免相关的一些常识与概念。这篇文章对任何专业都适用,不涉及具体的经历或指导,但可以帮助读者对于保研/推免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的整体认知,这对后续各方面准备是相当重要的。

咬文嚼字:什么是保研?

“保研”一词,如果望文生义,听起来好像是“保送”上研究生一样,其实并非如此。保研的全称是 “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因此在更加正式的场合常被简称为“推免”。全称中包含的信息更加丰富,能够让我们快速抓住以下关键要素:“优秀”,说明能够保研的学生一定要在本科阶段表现出色;“应届本科毕业生”,确定了推免资格的享受者只能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在读本科生;“免试”的含义其实是“免初试”,指出了保研与考研的最大不同在于不需要准备由政治、外语和两门专业课组成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仍然需要经过复试环节的考核才能真正有学上,有书读。

在实际操作中,保研分为两个大的环节:推荐接收

  • 推荐指的是学生借由本科前三年的优异成绩,经当前本科在读学校和院系制定的推荐办法获得推免名额,得到成为 推免生 的资格;
  • 接收指的是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通过研究生 招生单位(高校、研究所、研究院…只要能招研究生,就可以被称为招生单位)的复试考核,确定继续读研的学校和专业,获得研究生拟录取资格。

理想的推免流程

推免工作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教育部会确定新一年度的推免名额和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并将其下达至各高校和招生单位。在推荐一方,收到名额的学校进一步将推免名额分配至各个有应届本科生的院系,并对学校范围内的推免工作提出总体要求;院系在推荐环节直接面向学生,明确用于推免的综合排名具体如何计算,依据什么样的原则确定拟推荐人选。拟推荐的学生名单和信息经过公示后层层上报至教育部,并录入其建立的 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 (简称为推免服务系统)。另一边,招生单位将收到的招生计划层层分配至院系和研究生导师/课题组(少数院校实行无导师制,由院系统一掌管招生名额),并制定接收推免生的考核办法和程序。

每年9月下旬前后(一般是9月28日),“推免服务系统”开放注册,获得当年推免资格的学生登录系统并填报志愿(系统中可填三个平行志愿),招生单位对报名学生的资料进行初审,并向满足要求的学生发送复试邀请;推免生参加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招生单位对于通过复试的推免生在系统中发送拟录取通知;推免生接受某个招生单位的拟录取通知,这样整个保研的程序就尘埃落定了。

看起来是一个很完美的故事:学生需要先获得推荐资格,再寻找心仪的下家;招生的学校面向获得资格的学生发布报名通知,经过复试确定谁将被录取;教育部的“推免服务系统”居于核心位置,为推免生和招生单位提供“交易平台”。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推荐和接收在工作流程上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这也就导致招生单位为了锁定优质生源,纷纷将接收的考核环节前置,产生了 “夏令营” “预推免” 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夏令营和预推免:架空“推免服务系统”

夏令营和预推免本质上都是招生单位自己组织的招生活动,包含完整的初审、复试、录取环节。二者的不同在于,夏令营一般在每年的5-8月进行,预推免则多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它们都早于9月下旬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开放的时间,而夏令营和部分预推免的举办时间也早于大多数学校进行校内推荐环节的时间。

也就是说,对于组织夏令营和预推免的招生单位来说,在系统正式开放前,他们手里就已经握着一份拟录取的学生名单了;而对于参加了这些活动的推免生而言,他们没等到系统开放,甚至还没正式获得推免资格,就可能已经拿到了Dream School的Offer。

但是,从法理的角度上,通过夏令营和预推免拿到的Offer只是招生单位和学生双方间的一种“契约”,并没有正式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承认,因而对双方也都没有绝对的约束力。所以,为了让这“契约”转变成正式的录取关系,双方还需要走最后一步,就是在“推免服务系统”开放的第一时间,互相配合用“唱双簧”的形式走完志愿填报、复试邀请、确认拟录取通知的全部流程,而不进行实际的审核与复试。在“走流程”所需的时间上,多数招生单位会在系统开放的一天内做完,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在系统开放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就完成;因此,系统开放的那晚(一般是0点正式开放志愿填报),对于很多推免生来说都是一个不眠之夜。

作者注:2021年度,“推免服务系统”开放的时间点进行了修改,推免生填报志愿依然是0点开放,但招生单位在中午12点才能开始进行操作,相当于留下了12小时的缓冲时间。不用熬夜了~

“推免服务系统”给招生单位和推免生留出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10月下旬才会关闭;然而,大多数招生单位这一个月间不会再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成规模的招生活动,而完全通过夏令营和预推免确定当年录取的推免生名单。由此可见,教育部的“推免服务系统”实质上已经被招生单位架空了,而基本变成了一个履行手续的地方。

Q & A

如果你认真读了上面的内容,那么之前的很多疑惑也许就能够迎刃而解了。为了进一步扫清读者的疑惑,让我们再来明确几个关键的问题:

我不确定自己能否拿到推免资格,能参加夏令营和预推免吗?

  • 完全可以!实际上,很多招生单位在组织这些活动时,也没有明确当年的招生计划有多少。但因为招生计划的变动幅度一般不是很大,所以常见的做法是暂时参考上一年的名额。对于学生也是如此,只要你能用自己的排名让招生单位相信你预期可以获得推免资格,那么夏令营和预推免仍然是敞开大门的。
  • 当然,在教育部的名额和计划下达之前,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少数院校在夏令营和预推免的活动方案中特意注明,如果在这些活动中获得offer的学生没有获得推免资格,那么如果他当年在考研中报名该单位的研究生,只要初试分数高于复试线,那么就可以免复试直接录取或者复试加分。

夏令营和预推免中能同时报多所学校吗?如果同时拿到了Offer该怎么办?

  • 完全可以同时报很多个!但是你需要考虑这些活动在时间上是否冲突,有没有足够的精力同时参与,但确实曾经看到过在这个阶段同时报名十几所乃至更多学校的案例(这种人一般被称为“海王”hhh);
  • 招生单位自然也知道学生会海投,所以在这些招生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设置了退出机制,学生如果在通过初审后不想参加后续考核环节,或者拿到Offer后想要放弃拟录取资格,都可以按程序明确告知招生单位。由于这些所谓的Offer并非正式的录取关系,因此这种放弃一般不会产生后果。

部分院校在我拿到Offer后要求我签署承诺书,保证不再参加其它院校的招生活动,我应该签吗?

  • 如前所述,在夏令营和预推免阶段,Offer本质上只是一种非正式的“契约”,因此无论你是否签字,这类承诺都不具备法理上的效力;
  • 尽管如此,承诺书之类的文件还是会对招生单位和学生双方产生一定的约束,整体而言,对于招生单位的约束要稍微大一些,因为既然学生在文件上签字承诺了一定会来,那么从常理来讲招生单位还是会为学生保留这个名额;但对于学生,即便又报了其它学校的类似活动,由于这个阶段各个学校的信息并不是互通的,所以你承诺的院校也很难发现你已经“出轨”了。

招生单位在夏令营和预推免发的Offer一定能够保证我在系统开放后被录取吗?
会不会出现我被学校“放鸽子”的情况呢?

  • 当然,在“推免服务系统”开放前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往年确实有极少学校因为在夏令营和预推免中超发Offer,导致系统开放后部分待录取的学生发现自己突然没学上了。尽管我们应当谴责这类行为并要求学校提供解决方案,但事实上学校并不需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系统之外的Offer都是非正式的;
  • 不过对于学校而言,这种现象的发生对于学校的声誉和学生以及家长群体中的形象是重大的打击,因此为了维护良好的信用,绝大多数学校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对于已经在公开渠道发布的拟录取名单,我们基本上是可以信任的。
  • 多说一句,相比于被学校“放鸽子”,被导师/课题组“放鸽子”可能更加常见一些,今年曾经见过这样的案例:已经在夏令营联系好的实验室,9月份突然以“今年名额减少了”的理由不再承诺一定会录取,这就导致学生十分被动。

如果我承诺确定要去某个学校之后,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放弃,会有什么后果吗?

  • 对于处在弱势地位的学生,多投几个院校是无可厚非的,但与院校同理,我们仍然希望大家能够尽早确定自己的最终去向,在作出决定后及时释放其它的Offer,能放弃的尽早放弃。一般认为的理想情况是,在“推免服务系统”开放前,手中只保留一个Offer,这样做对推免生群体和招生单位都有好处。
    • 对于招生单位而言,提前获知拟录取名单中有谁一定不会来,可以更好的安排后续的招生活动;
    • 对于推免生,你用不到并及时释放的Offer可能就给千里之外另一个正在为保研而焦虑的同学带来了上岸的希望和宝贵的机会;
  • 关于后果,每年都会出现因为Offer释放过晚而影响学校招生计划的情况。由于“系统之外的Offer都是非正式的”这一原则,被“放鸽子”的学校也无法对鸽掉自己的学生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惩罚,但仍可能会采取一些其它措施间接表达对于“违约”行为的不满,包括但不限于在自己的网站上公示这类学生,向学生所在本科院校通报,在下一年招生活动中对来自“违约”学生所在学校的报名者采取歧视性措施等。

复审

一般而言,在入学当年的4-6月,也就是推免生即将本科毕业的时候,许多招生单位对于拟录取的推免生都会进行一次复审。各个院校的复审要求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会有几项:

  • 学业成绩,一般要求大四学年拟录取学生不得有不及格记录,有的还会要求学业成绩“不能出现明显下滑”;
  • 思想品德,一般要求拟录取学生在获得推免资格直到入学期间遵纪守法,不得有处分记录;
  • 毕业设计,一般要求推免生的本科毕业设计成绩不能低于“良好”或80分。这个要求相对于前两个稍微高一些;

通过复审的推免生,招生单位会与当年的统考生一起发放录取通知书,这样,我们就可以坐等9月开启自己的研究生旅程了~

一般情况下的推免时间线

学硕/专硕/直博

  • 推免阶段,这三种类型都会招生;而对于考研来说,招生范围仅限学硕和专硕。
  •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同属硕士研究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下几点:
    • 专业名称和代码:学硕和直博都采用一致的专业名和代码,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xx)、软件工程(0835xx)等;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硕目前专业名都统一为“电子信息”,专业代码为085400。

    研究生的专业代码一般为6位,前两位是学科门类,08代表工学;中间两位代表一级学科名称,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12;后两位代表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如为00则代表一级学科不区分研究方向。

    • 培养方向:从理论上来讲,学硕的培养方案应当偏向于学术研究,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打好基础;而专硕的培养方案则偏向于工程实践,以求尽快接触产业界,实现高质量就业。
    • 毕业要求:一般学硕略高于专硕,但也有部分学校对于两种类型的硕士同等对待。
    • 学制:学硕一般为三年,专硕一般有两年、两年半、三年。
    • 学费:学硕的学费一般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即8k/人·年;专硕的学费则差异很大,低的与学硕基本一致,高的三年总学费可能高于20w。
    • 住宿:有部分高校(如北大、南大、复旦等)不承诺解决专硕的校内住宿,这里面有的由学校出面联系相关服务提供商,以市场化的方式签订合约,在校外提供集中的住宿点;有些则只向学生发放住宿补贴,学生要自己寻找住处。
    • 就业方向:对于到计算机相关行业,即专业对口的工作而言,学硕与专硕没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广义上体制内的就业方向(选调、公考、事业单位)而言,因为各单位发布招聘需求时对具体岗位都会有专业限制,这时很多地方仅会列入学硕/直博的专业名称和代码,从而导致专业名称为“电子信息”的专硕生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
  • “直博”就是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是博士招生的三种途径之一(另外两种是硕博连读和公开招考)。直博的基本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为5-8年。对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工科专业,直博生5年按期毕业的比例并不高,除非表现特别突出,那么延期1-2年也是较为常见的。

强com & 弱com

这里的“com”指的是Committee,直接翻译成中文可以是“招生委员会”。在推免的语境下,学院是基本的招生单位,一般各类报名通知、具体安排、拟录取名单等都是由学院统一对外发布的。学院内一般会设置专门负责招生的小组,大多数学院都会组织统一的笔试/机试/面试。强com和弱com衡量的是学院相对于导师/课题组在招生过程中话语权的相对大小。

想要进强com的学院,首先要通过学院统一组织的考核,通过后才能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导师的因素对于学院考核基本没有任何影响;而想要进弱com的学院,需要做的是提前联系老师,只要导师愿意收,那么学院设置的考核环节基本不会存在任何障碍。从考核内容来讲,强com的学院考核针对性比较弱,可能会更多涉及外语能力、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机系统等基础知识,而弱com的导师考核则会更加针对自己课题组的需求,比较偏重于简历上的科研经历和相关领域的经验。

当然,强弱com的区分具体到个人身上可能没有那么明显。比如,即便是强com的学校,如果想去强导的组可能也需要提前与导师联系或者参加实验室的单独考核;即便是弱com的学校,如果通过了课题组的考核但在学院统一考核时表现过差,也存在被淘汰的可能性。我们一般说的强和弱,是针对于学院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况而言的。